五倍子(青盐煮干,焙)茯苓(各二两)为末,炼蜜丸桐子大。每服二钱,盐汤下,日两服。
妙香散怀山药(二两)茯苓茯神龙骨远志人参(各一两)桔梗(五钱)木香(三钱)甘草(一两)麝香(一钱)朱砂(二钱)共为末。每服三钱,莲子汤调下。
疝气方
五苓散(仲景)本方治太阳证身热、口渴、小便少。今变其分两,借用治疝。
猪苓泽泻茯苓(各二钱)肉桂(一钱)白术(四钱水三杯,煎八分服。加木通、川楝子各一钱五分,橘核三钱,木香一钱。
三层茴香丸治一切疝气如神。
大茴香(五钱,同盐五钱炒)川楝子(一两)沙参木香(各一两)为末,米糊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三钱,空心温酒下,或盐汤下。才服尽,接第二料。
又照前方加荜拨一两,槟榔五钱,共五两。根据前丸服法。
若未愈,再服第三料。
又照前第二方加茯苓四两,附子(炮)一两,共前八味,重十两。丸服如前。虽三十年之久,大如栲栳,皆可消散,神效。
《千金翼》洗方治丈夫阴肿如斗,核中痛。
雄黄末(一两)矾石(二两)甘草(七钱)水五杯,煎二杯洗。
消渴方
白虎汤调胃承气汤理中丸乌梅丸四方俱见《伤寒》。
肾气丸六味汤炙甘草汤三方俱见《虚痨》。
麦门冬汤麦门冬(四钱)半夏(一钱五分)人参(二钱)粳米(四钱)炙甘草(一钱)大枣(二枚)水二杯,煎八分,温服。
麻仁丸火麻仁(二两)芍药枳实(各五钱)大黄浓朴(各一两)研末,炼蜜丸,如桐子大,每服十丸,米饮下,以知为度。
痰饮方
化痰丸(王节斋)治津液为火熏蒸,凝浊郁结成痰,根深蒂固,以此缓治之。
香附(童便浸炒,五钱)橘红(一两)栝蒌仁(一两)黄芩(酒炒)天门冬海蛤粉(各一两)青黛(三钱)芒硝(三钱,另研)桔梗(五钱)连翘(五钱)共研为末,炼蜜入生姜汁少许,为丸如弹子大。每用一丸,噙化。或为小丸,姜汤送下二钱。
苓桂术甘汤(《金匮》)治胸胁支满目眩。并治饮邪阻滞心肺之阳,令呼气短。
肾气丸治饮邪阻滞肝肾之阴,令吸气短。
二方俱见《喘证》。
甘遂半夏汤(《金匮》)治饮邪留连不去,心下坚满。
甘遂(大者,三枚)半夏(汤洗七次,十三枚,以水一中杯,煮取半杯,去滓)芍药(五枚,约今之三钱)甘草如指(一枚,炙。约今之一钱三分)水二杯,煎六分,去滓,入蜜半盏,再煎至八分服。
程氏曰∶留者行之,用甘遂以决水饮。结者散之,用半夏以散痰饮。甘遂之性直达,恐其过于行水,缓以甘草、白蜜之甘,坚以芍药之苦,虽甘草、甘遂相反,而实以相使,此苦坚甘缓约之之法也。《灵枢经》曰∶约方犹约囊。其斯之谓与?尤氏曰∶甘草与甘遂相反,而同用之者,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,因相激而相成也。芍药、白蜜,不特安中,亦缓毒药耳。
十枣汤(《金匮》)治悬饮内痛。亦治支饮。
方见《腹痛》。
大青龙汤(《金匮》)治溢饮之病属经表属热者,宜此凉发之。
小青龙汤(《金匮》)治溢饮之病属经表属寒者,宜此温发之。
以上二方,俱见《伤寒》。
木防己汤(《金匮》)人膈中清虚如太空,然支饮之气乘之,则满喘而痞坚,面色黧黑,脉亦沉紧。得之数十日,医者吐之下之俱不愈,宜以此汤开三焦之结,通上下之气。
木防己(三钱)石膏(六钱)桂枝(二钱)人参(四钱)水二杯,煎八分,温服。
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(《金匮》)前方有人参,吐下后水邪因虚而结者,服之即愈。若水邪实结者,虽愈而三日复发,又与前方不应者,故用此汤去石膏之寒,加茯苓直输水道,芒硝峻开坚结也。又此方与小青龙汤,治吼喘病甚效。
木防己(二钱)桂枝(二钱)茯苓(四钱)人参(四钱)芒硝(二钱五分)水二杯半,煎七分,去滓,入芒硝微煎,温服,微利自愈。
泽泻汤(《金匮》)支饮虽不中正,而迫近于心,饮邪上乘清阳之位。其人苦冒眩,冒者,昏冒而神不清,如有物冒蔽之也;眩者,目旋转而乍见眩黑也。宜此汤。
泽泻(五钱)白术(二钱)水二杯,煎七分,温服。
浓朴大黄汤(《金匮》)治支饮胸满。(支饮原不中正,饮盛则偏者不偏,故直驱之从大便出)浓朴(二钱)大黄(二钱)枳实(一钱五分)水二杯,煎七分,温服。
葶苈大枣泻肺汤(《金匮》)治支饮不得息。
方见《气喘》。
小半夏汤(《金匮》)治心下支饮,呕而不渴。
半夏(四钱)生姜(八钱)水二杯,煎八分,温服。
己椒苈黄丸(《金匮》)治腹满口舌干燥,肠间有水气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边关小厨娘 公主她在现代星光璀璨 茶经 锦衣为王 墨子 孙膑兵法 战国策 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 高门主母穿成豪门女配 荀子 韩非子 娘娘她总是不上进 我老婆是女学霸 农家幸福记事 吕氏春秋 青萍 你又在乱来[电竞] 嫁偶天成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