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角下达指令,带我进入宇宙大爆炸那一刻。
个人梦境机迷你版:主人,已准就绪。
进入梦境,宇宙大爆炸之旅开启。
一、物质无中生有的现象及相关理论
我们先来看三个现象:
1.在粒子对撞机里,两个高速运动的质子相撞后,变成了两个低速运动的质子、一个碳块和一个反碳块。我们都知道质子是由上夸克和下夸克组成,质子里并没有粲夸克,可最后竟然无中生有地多出来两个粲夸克。
2.两个能量极高的电磁波相撞,能在真空里变成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,这种现象被称为布莱特-惠勒过程。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,电磁波更偏向于能量,而电子更偏向于实体物质,这种现象表明能量可以转换成物质。
3.在一片什么都没有的真空里存在一个电场,只要电场的强度超过10的18次方伏特每米,就能在真空里激发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,这种现象叫施温格效应。这就更令人震撼了,因为几乎不需要初始物质,只需加强电场就能凭空变出电子。
这三个现象揭示出一个规律:能量加真空等于粒子,这里的能量可以是任何形式的能量,比如动能、势能、辐射等等都可以。真空里虽然没有粒子,但有各种类型的场,如电子场、夸克场、希格斯场等等,只要给这些场提供能量就能激发出粒子。例如,只要给真空里的电磁场能量,就能激发出一个实体的电子;只要给真空里的夸克场能量,就能激发出一个实体的夸克。标准模型里所有的粒子都能通过这种方式无中生有。
二、宇宙大爆炸过程中的对称破缺
大爆炸后,在10的负43次方秒之内,人类已知的所有物理理论都失效,四种基本作用力在这个时间可能是统一的。10的负43次方秒的时候,宇宙的温度冷却到10的32次方摄氏度,引力率先从四种基本作用力中分离出来;10的负36次方秒的时候,宇宙的温度冷却到10的28次方摄氏度,强力又分离了出来;10的负12次方秒的时候,宇宙的温度冷却到10的15次方摄氏度,弱力和电磁力分离,至此四种基本作用力全部分离。
为什么四种力会分离呢?是因为宇宙温度的变化引发了相变。打个比方,水蒸气的温度下降到100°c的时候会发生相变,凝结成水,水的温度下降到0°c的时候,也会发生相变,冻成冰。四种力也是如此,随着宇宙温度的下降发生了三次相变,最终导致四种力分离。那什么是相变呢?相变的本质是对称破缺。
你可以简单这么理解,宇宙最开始高度对称,之后发生了三次对称破缺,每减少一部分对称性,就会分离出一种力。人类目前可以在粒子对撞机上验证最后一次对称破缺,只要温度超过10的15次方摄氏度,电磁力和弱力就会完完全全地统一在一起,无法区分。但是前两次的对称破缺由于粒子对撞机的能量不足,现在还无法通过实验验证。
除了这三种对称破缺,很多高能理论,例如弦论、量子引力等,都认为在极高的能量下,洛伦兹对称性会被破坏,狭义相对论不再成立。
一个完全对称的宇宙会是什么样子的?我们都知道,能量从真空里面激发出一个正粒子的同时,也一定会激发出一个反粒子,因为正反粒子相遇后会湮灭成光子,所以如果宇宙完全对称,就会全部变成光子。因此人类无法在完全对称的宇宙里面存活。
幸运的是,宇宙在10的负11次方秒的时候发生了cp对称破缺,导致正物质比反物质多了10亿分之1,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正物质宇宙。宇宙在10的负12次方秒的时候还发生了希格斯场的对称破缺,这次对称破缺赋予了w、Z玻色子质量。宇宙在10的-6次方秒的时候发生了手征对称破缺。手征对称破缺是质子和中子质量的主要来源,因为人的质量主要来源于质子和中子,所以人的质量也主要与手征对称破缺密切相关。
宇宙大爆炸后至少发生了7种对称破缺,也就是说宇宙最开始的时候高度对称,之后在一次次的对称破缺中,宇宙的对称性不断降低,最终形成了我们这个世界。
三、粒子诞生及宇宙大爆炸后的演化
我们再来看看粒子是如何诞生的。我们都知道,温度越高的物体发出的光波长越短,单个光子的能量就越大,当光子的能量足够大的时候,就能在真空里面无中生有的激发出粒子。具体来说,宇宙的温度和能激发出的粒子质量由这个公式决定:公式里的k是波尔兹曼常数,t是宇宙的临界温度,m是粒子质量,c是光速。
如电子质量是9.1x10的负31次方千克,代入公式,我们可以计算出电子的临界温度是5.9x10的9次方摄氏度。也就是说,当宇宙的温度高于这个临界温度的时候,就能在真空里面激发出电子,当宇宙的温度低于这个临界温度的时候,就激发不出电子。同样的方法,我们可以用这个公式计算出上夸克的临界激发温度是2.8x10的10次方摄氏度,粲夸克的临界激发温度是1.5x10的13次方摄氏度等等。
宇宙大爆炸后,10的负12次方秒,宇宙的温度大概是10的15次方摄氏度,这个温度超过了标准模型所有粒子的临界温度。因此在这个时间之前,宇宙能在真空里面激发出所有类型的粒子,最终形成了一团以夸克、胶子、电子、光子为主的粒子云。
大爆炸后10的负6次方秒,宇宙的温度降到10的10次方摄氏度,三个夸克开始结合在一起,形成质子和中子。大爆炸后第3分钟到第20分钟,这时候宇宙的温度和压力跟太阳差不多,于是质子和中子在这段时间内就聚变成了氦、锂等原子核。这时候宇宙主要由原子核、电子和光子三种物质组成。但是这时候的原子核抓不住电子,因为温度实在是太高了,即使原子核抓住了电子,也会被能量极高的光子拆散。
大爆炸后第37万年,宇宙的温度下降到3000K,原子核就能稳稳地抓住电子了,于是就形成了原子。之后原子在引力的聚集下,经过几亿年的演化,最终形成了恒星和星系,宇宙就是这么一步步诞生的。
我们总结一下宇宙大爆炸的过程,从物质角度观察,粒子先是从真空里面被激发出来,之后一步步从小到大聚集;从能量角度观察,随着温度的降低,四种基本作用力一步步分离;从信息角度观察,宇宙最开始高度对称,之后至少发生了7次对称破缺,这就是宇宙大爆炸的整个框架。
四、宇宙大爆炸的证据
1.哈勃红移:1929年,哈勃发现所有的星系都正在远离我们,距离越远的星系,远离我们的速度就越大,这说明宇宙正在膨胀。如果倒放这个过程,你就会发现这些星系最开始应该是聚集在一起的,这就是宇宙大爆炸的最直接证据。
2.太初核合成: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在第3分钟到第20分钟之间发生了核聚变,质子、中子按照一定的方式核聚变成了氦二、氦三、氦四、锂等。
3.宇宙微波背景辐射: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大爆炸模型极为有力的证据。下面看看它是如何产生的。
光子与带电荷的粒子会发生相互作用,比如因汤姆孙散射,光子的能量会降低且方向会偏转。宇宙大爆炸后形成了大量自由电子,由于自由电子带电荷,光子撞到自由电子上就会被散射,致使光子不断改变传播方向,这些自由电子如同迷雾般阻碍光子传播,此时宇宙是不透明的。
大爆炸后37万年,宇宙温度降至3000K,自由电子和质子结合形成氢原子,氢原子整体呈电中性,不会散射光子,于是阻碍消失,光子可无阻碍地长距离自由传播,宇宙也就变得透明了。这些自由传播的光子因空间膨胀不断被拉长,从原来的红外线波段被拉长到微波波段,就形成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。
1948年,天文学家依据大爆炸模型预言存在这种辐射。1964年,贝尔实验室的两位工程师发现了它,并因此荣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。如今我们周围就存在大量宇宙微波背景辐射,每立方米空间平均约有4亿颗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光子,它们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,穿越了138亿年才来到我们身边,静静诉说着宇宙大爆炸的故事。
4.宇宙年龄的计算:天文学家通过哈勃红移、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两种独立的原理和不同方法,分别计算出宇宙年龄,发现二者结果差距不大,都在138亿年左右。并且测量大量古老天体的年龄,在误差允许范围内,没有一个天体年龄超过138亿年。这间接证明宇宙在138亿年前可能发生过一次重大事件。
5.模拟宇宙演化与观测结构相符:天文学家利用大爆炸模型模拟宇宙几亿年的演化过程,发现其能生成一种网状天体结构,这与目前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超星系团、星系长城、空洞等大尺度纤维结构是一致的。
6.中微子背景辐射预测准确:大爆炸模型预测存在温度为1.95K的中微子背景辐射。2015年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(cmb)上间接发现了温度为1.96K的中微子背景辐射,理论预测值1.95K与实测值1.96K较为接近,可见大爆炸模型的预测还是比较准确的。
二、宇宙大爆炸模型的缺陷及爆胀场理论
不过,大爆炸模型并非完美无缺,它存在至少三大缺陷,分别是视界问题、平坦性问题和磁单极子问题。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。
1.视界问题:这是宇宙大爆炸模型的一个突出缺陷。宇宙大爆炸后诞生了A、b两朵粒子云,因量子力学的随机性,两朵云的温度不同,假设A云温度是3500°c,b云温度是2500°c,且两朵云距离较远,A云在银河系左边,b云在银河系右边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原神:傲娇小猫被狠狠拿捏了! 亡国公主娇又软,糙汉可汗日日哄 综漫乐队,摇滚少女不会放过我 被人打小报告我爹把我丢了 张云雷,缘定今生 民间异闻之纸匠 步步凌霄,重生后从小县城崛起 重生六零之首富人生 穿越1665,我的黑科技暴打列强 九龙抬棺 白眉十三剑 听懂毛茸茸说话,失宠真千金狂赚百亿 梦幻苍宇 转生成奇美拉蚁又怎样! 伊芙计划(NP高h四男一女) 官场:救了神秘大佬,乘风破浪 口袋妖怪之我的闪光宝可梦 缘落今朝 刚开始修仙,就让我攻略仙子? 快穿:又是糖分超标的一天